close

大多數人似乎永遠走不出中學時代。在上中學以前,在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時期,我們都是具有創意的夢想家,充滿無限的精力和對事物的新鮮感。

但是在中學時代卻發生了一些改變,我們開始擔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。突然之間,我們的人生任務變成了「不要出糗」。我們害怕自己看起來不好,因而決定不冒任何險。

我永遠也忘不了中學時發生在我朋友史華茲(Richard Schwarze)身上的那件事。(他現在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攝影家。)有一天,我們正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,走著走著他突然停了下來,滿臉驚恐。我看著他問他怎麼回事,以為他快要癲癇症發作了,想不到他竟指著他的褲子,給我看他皮帶上漏掉一個扣環的地方!

他說:「我居然一整天都是這個樣子!」他無法想像每一個在走廊上遇到他的人會怎麼想。他顯然覺得自己名譽上的損失無法估計。

今天,每當主持自我創造的研討會時,我總熱愛回答觀眾問題的那段時間。但是有許多次,我看到有些人在考慮是否要冒險在一大群人面前問問題時,臉上那種痛苦、忸怩不安的青少年表情。這種擔心別人如何看待我們的想法,甚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的習慣,通常是在中學時代開始,但是也可能持續終生。


現在,是察覺我們正在做什麼並離開中學時期的時候,也是我們回到中學以前那種充滿純真創造力和沒有社交恐懼的日子,貼近當時的自己的時候。

順便一提,我終於想出一個應付當我問問題時研討會上一片寂靜的辦法。我會在黑板上面畫九個圈圈,然後,我告訴他們我一向在班上說的話:「如果沒有問題,我們就休息一下。」人們總是想休息一下,因而沒有什麼問問題的誘因,但是對我來說,問問題是研討會最有趣的部分,所以我想到了這個遊戲:「問過九個問題以後,我們再休息。」這時,我便會看到聽眾中有人慫恿旁邊的人一起問問題,以便可以早一點休息。雖然這是快速地引發對話的一個有趣但不自然的辦法,但它真正的作用是減輕壓力,將與會的人「從中學時期拉出來」。

大多數人不了解他們可以多麼容易創造出自己想要的良好社交,相反地,他們還是活得像十幾歲的青少年一樣,對想像中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十分敏感。結果他們便以別人對他們的想法為基礎去計劃自己的人生。但是我們可以丟掉這個習慣。正如愛默生(Emerson)所問:「為什麼我的感覺必須取決於別人腦海中的想法?」


與其在意別人的想法,不如盡其所能地展現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,因為別人的想法我們無法控制,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動,讓自己更勇敢地做出更大的冒險。

上基本課程的時候證明,冒險的結果是正面的,而且大多數會有結果。而自以為是的面具可以放下了,沒有一個人會真的以為臉上的面具就是我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12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